当前位置: 葡萄新京官网入口(中国)有限公司>>校友之家>>校友动态>>正文

【文苑往事】张在仪(1961级校友):孜孜矻矻求学乐——由一份学习笔记小清单所想起的


2020年06月12日 08:07 张在仪(1961级校友) 点击:[]

退休后,没有了必上的教学课程、必做的科研工作和必写的专业著作,我的日常阅读也一改常态,很少是每次只盯着一个主题或一个目标集中阅读某一部(类)书,而大多是如鲁迅先生所说,由“忽然想到”而“随便翻翻”,翻翻古今中外经典,翻翻时文杂感随笔,也有时翻翻自己过去的学习笔记和读书札记。近日偶尔翻到上大学时的部分学习笔记,一个甲子的岁月过去了,笔记本的纸张有些泛黄发脆,可看到自己从前的笔迹倍觉亲切,并勾起诸多回忆,当年在山师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片片段段,断断续续,一件件,一缕缕,从记忆的长河里泛起,渐渐连成线、缀成片,追忆绵绵,回味无穷。

这是1961、1962年上大一大二时的一部分学习笔记,在此不揣烦冗将其中小部分笔记的内容纲目列出一份小清单,以便从中管窥当年孜孜矻矻求学的勤勉步履。那时上大学,多数科目都没有现成固定的教材,几乎全靠课上认真听、认真记,课后再根据老师的指引及时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认真摘记补充。这些笔记和参阅资料,也是期末和学年考试、考查的重要依据。

甲、习作课听课笔记(纲目)

一、通讯和特写的写作(张蕾老师)

(一)通讯:

1、关于通讯的一般认识

2、新闻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

(二)特写:

1、特写的特征

2、特写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二、散文的写作(冯中一老师)

(一)散文的范围:

1、古代散文

2、现代散文

(二)散文的写作特点:

1、思想内容——见微知著

2、语言材料——淡中有浓

3、组织结构——散而不散

(三)范例:《茶花赋》的写作技巧

三、观察和联想(张蕾老师)

(一)观察:

1、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新颖的主题

2、能使形象找到表现的形式

3、能使文章写得具体充实的基础

(二)联想:

1、必须是新鲜的创造性的想象

2、想象和联想必须是向心的

3、联想和想象本身必须是形象的

(作业:谈《茶花赋》和《从镰仓带回的照片》的结构与表现手法。)

四、散文习作讲评(王荣刚老师)

(一)选材的精心独到和平庸一般

(二)表现手法上的几个问题

五、散文的构思(张蕾老师)

(一)立意要深远:解决一般化问题

(二)取材要典型:解决概念化问题

(三)表现方法要新颖:解决公式化问题

六、抒情散文的写作(张蕾老师)

(一)抒情散文与记叙散文的区别

(二)如何写抒情散文:

1、提高感情

2、掌握方法

3、精研结构

4、锤炼语言

七、散文写作总结(张蕾老师)

八、文学评论专题

(一)写作文学评论的一般要求(张蕾老师)

1、方法好

2、文风好

(二)复述的写作(张蕾老师)

1、复述在评论文章中的意义

2、复述的要求

3、复述的方法

(三)评点的写作(张蕾老师)

1、集中评点

2、概括评点

3、批注评点

(四)两次文学评论习作讲评(张蕾老师)

(五)诗歌的阅读与写作(冯中一老师)

1、掌握欣赏标准

2、了解写作要求

3、注意有关动向(中学诗歌教学指导的动向)

九、文章分析的写作问题:力求准确踏实(冯中一老师)

十、写作体会: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冯中一老师)

乙、学术报告笔记(标题)

一、中国现代文学历史发展的总结,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田仲济副院长)

二、我省文艺工作存在的问题(省文联鲁特)

三、关于美国作家德莱赛(山大外语系教授黄嘉德)

四、关于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山大中文系教授孙昌熙)

五、论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形成(山师中文系刘菩安教授)

六、工具书的用法——字词典的查法(山师中文系严薇青主任)

七、谈谈《红岩》(山师中文系查国华老师)

八、谈谈朗诵(省话剧团演员薛中锐)

1961年我们考入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十分庆幸,正赶上了几年政策调整的社会好环境,在那运动频仍的年代遇上了一段静心读书的好时光,集中精力扎扎实实学习了几年专业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以后的许多岁月里,我们这一级同学见面时,总会不无骄傲地说“我们六一级如何如何”。

那个年代的社会形势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国家仍处在经济困难时期,物质生活条件较差,二是社会处于政策调整时期,学习的空气浓厚。

六一年是天灾人祸的后一年,当时校园里还笼罩着饥饿的阴影,虽一日三餐,但常伴饥馑,大家几乎是半饿着肚子上课,粮食定量由斤两细化到“单位”(一两分成10个单位印制成饭票)。“饿饿饿”,“馋馋馋”,人们贪婪的胃口总是无法满足。由于营养不良,不少同学患过水肿,病号饭是二两水煮黄豆。为保存体力,体育课也暂停了。课余时间,同学们三五成群,到校园周边人民公社生产队收获过的菜地或瓜地里,一锨一掀翻土复收,得到一些遗漏的比小手指还细小的胡萝卜或地瓜根,回来后到宿舍盥洗室里冲洗干净,大家甜甜地分而嚼食之。每到寒暑假开学后,大家都各自从家中带点家长们节衣缩食特意为自己准备的吃食(其实,无非是些炒面、地瓜干、煎饼之类的充饥食物),聊作一时些许的营养补充。但大家一般都不吃“独食”,而是一个宿舍内的同学互通有无,大家互相让着品尝,分而食之,我们戏称为“战时共产主义”。那时,大家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都有着刻骨铭心的理解和体会。

那时宿舍里没有暖气,学生们的铺盖也普遍单一单薄,寒冷的夜晚十分难熬。为解决床铺保暖问题,各宿舍的同学便集体到千佛山南麓荒山坡里薅山草运回宿舍,晒干后填充褥子铺床取暖。

艰苦生活的磨练,养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好品质好习惯,我们懂得珍视所拥有的一切,倍加珍视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诸如此类的饥饿回忆和艰苦经历却怎么也无法冲淡对当年千佛山下那段难以忘记的大学生活的眷念。记忆犹新的艰苦而又自甘其乐的生活纵横交错叠印在我们青年时代的脑海里。那时虽然物质生活匮乏清苦,而精神生活却丰富充实,大家积极热情,思想情绪高昂向上,同学之间坦诚相见,亲如手足,颇有点延安抗大的精神风貌。那时的山师校园环境很美,是省城高校中有名的大花园。虽说美景令人陶醉,但绝少“卿卿我我”的浪漫和花前月下的闲情,在知识的殿堂里,同学们如饥似渴地学习,海绵吸水般地拼力汲取智慧营养,大家接受的是革命理想和马列主义的正统教育,遨游的是社会科学知识的浩瀚海洋。那时虽说学生不多,但图书馆阅览室里总是一座难求,不少同学为抢一个座位事先放上书包“占位”。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似乎饥饿和困苦都暂时忘到脑后去了。大家斗志昂扬,忍饥奋发,矻矻求学——读书,洒满一片阳光!记得在第一学年的考试中我的成绩就得了个满堂红——全优(全部5分)。这难得的清贫和勤奋,已作为人生一笔终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被我们继承下来,成为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并使自己永不忘本的保证。

我们进入山师校门的时候,国家正处在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和逐步恢复的时期。为了改变困难局面,1961年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采取一系列经济和政治措施,全党上下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高等院校在和困难的斗争中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同经济工作的调整相配套,科学、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工作也进行了调整,调整的核心之一就是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1961年8月学校传达贯彻烟台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重点是放在纠正缺点上。1961年9月庐山中央工作会议通过的高教六十条发布试行,其中明确规定学校以教学为主,学生以学为主。1962年3月在广州召开的科技工作会议和文艺工作会议上,周恩来同志在讲话中肯定了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是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陈毅同志宣布给广大知识分子“脱帽”(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帽)、“加冕”(加“劳动人民知识分子”之冕);强调了“红”与“专”二者的辩证关系,批评了只讲空头政治而忽视专业知识的倾向。这一切给广大教师极大的鼓舞,给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这种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广大教师情绪高涨,呕心沥血,辛勤耕耘,诲人不倦,我们遇上了读书的好日子。我们中文系六一级在入学后迅即形成了“重专业,爱读书”的浓厚氛围,全年级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持续影响着四年的大学生活和以后的工作,良好的学风一旦形成,便再也难以发生逆转。

这就是我们六一级入学后的学习背景:艰苦的物质生活,宽松的学习环境。那时,我们的学校处于黄金时期,领导认真管,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在那样的氛围中,广大同学不求大学生的彩头,只求名副其实的学问,专心致志地听课学习,争分夺秒地读书钻研。正如在2015年中文系六一级纪念毕业50周年的学校聚会上我们的李继增老师深有感触的一句评价:“你们这一级是中文系‘文革’前的学生中基础知识掌握最坚实牢固、专业知识学习最系统扎实的一级。”我们那时养成了求真务实、勤俭朴实、钻研扎实的好学风、好文风、好作风,这些优良的风气跟随了我们一辈子,使大家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都做出了各自应有的贡献,我们这一辈子可以自豪地说:无悔青春,无愧人生!

【附一】部分笔记图片:

【附二】作者简介

张在仪,男,1941年11月出生,山东临朐县人。曾就读于山师中文系六一级。原齐鲁师范学院中文系党总支书记,教授。

黉园蕴芳华,文苑凝馨香。

为庆祝葡萄新京官网入口(中国)有限公司建校70周年,葡萄新京官网入口(中国)有限公司编辑《文苑往事》(暂定名),期待校友赐稿。

请写下您的文苑岁月,题材、体裁不限,原创、刊发过的作品皆可,字数在5000字以内为宜。欢迎提供老照片。

请在文末注明您的有效联系方式。

请将您的稿件发往wxyws321@163.com(注明“文苑往事”投稿)。

关闭